Friday, May 7, 2010

迄今逾13宗‧企業全購陸續有來

迄今逾13宗‧企業全購陸續有來
大馬財經 財經焦點 2010-05-04 18:30
(吉隆坡)隨著經濟走向復甦,全面獻購和私有化等企業活動開始蠢蠢欲動,分析員認為全購活動趨熱絡不外乎估值遭低估等原因作祟,在經濟復甦,融資有門之下,相信新併購條例“功效有限”,不排除會有更多私有化計劃排隊出爐。

分析員說,馬股在兩年前大選後表現遜色,導致許多公司股價低迷,無法反映實際表現,令大股東興起私有化的念頭,儘管股價目前有起色,但並不能令大股東滿意;而且,隨經濟復甦,銀行大開融資之門,也為有意私有化的大股東提供“方便”之門。

平均每月3.25宗

根據《星洲財經》粗略估計,馬股今年至4月杪止已浮現最少13宗全面獻購計劃,平均每月3.25,單單4月就有4宗,平均一週一宗。(見表)MIMB投資銀行研究主管陳建堯表示,私有化計劃,一般不離三個考量,即股價顯著下跌、估值被嚴重低估和擁有鬆動現金流或強勁資產負債表。




“大股東可能認為公司資產豐裕,但股價卻未能反映實際身價,因此趁經濟最壞時間過去之際,採取私有化動作,而銀行系統流動性依舊充裕,也可為全面獻購融資活動大開方便之門。”

他認為,雖然馬股迄今飆漲不少,但整體估值並未趨向昂貴,因此並未損及大股東對全購和私有化的熱情。

“馬股交易分為兩級(Two Tier),富時綜指成份股本益比平均為16至17倍,相反小資本股本益比僅9倍。”

另一位分析員認為,儘管資產估值隨股市連月暴漲水漲船高,但仍有部份企業表現落後大市,估值並未取得顯著上漲。

新併購條例或加速全購案

至於新併購條例是否加快企業全購步伐,陳建堯不排除可能,但認為影響將多侷限在大型資本股上,小資本股影響並不大。

“不過,大股東也可將之作為技術性操作的機會,若出價獲小股東接受獻議,屆時即可進行全購,反之則繼續讓股東發掘箇中價值,是一舉兩得的策略。”

證監會與交易所在3月建議,在新條例下,資產脫售必須以股東出席投票至少75%的股權與超過50%的人數來通過,而反對脫售資產的股東不能超過投票股權的10%,以保障小股東的保障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